“一帶一路”戰略對推進世界工業化進程意義宏大
2016/6/8 14:55:54??????點擊: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討所課題組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月21日共同發布的《工業化藍皮書:“一帶一路”沿線國度工業化進程報告》指出,從工業化視角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出,標明一個戰爭崛起的大國的工業化進程正在產生更大的“外溢”效應,將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產業晉級、經濟開展和工業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這對世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意義宏大。
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討所所長黃群慧在1月21日召開的報揭發布暨研討會上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度處于不同的工業化階段,具有不同的經濟開展程度,并構成了不同的優勢產業類型。而這些產業也構成了三種不同的梯度,即技術密集型與高附加值產業(工業化后期國度)、資本密集型產業(工業化中期國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工業化初期國度)。
藍皮書在已有相關研討根底上,詳細到國別,細化到產業,并上升至戰略,應用工業化綜合評價體系,測度“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的工業化進程。研討結果標明,“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度之間工業化程度差距較大,涵蓋了工業化進程的各個階段??傮w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且大多數國度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大致呈現“倒梯形”的構造特征。
藍皮書應用對外商品構造數據和地域構造數據對不同工業化階段代表性國度的工業產出產品的類型、產能協作過程中的供應和需求、中國與這些國度產業對接潛力停止剖析,系統研討中國與其他沿線國度的協作根底和協作格局,結果發現不同工業化階段的國度在產能協作進程中能夠尋覓到不同的角色定位,共同培育以“互補協作”為主導的產能協作“新雁陣”形式。
國務院開展研討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表示,藍皮書選擇“一帶一路”來研討各個國度工業開展與協作是一個十分好的視角。“一帶一路”沿線國度開展階段的差別性十分大。65個國度中涵蓋了從低收入國度到高收入國度。“工業化進程”這一關鍵詞的選擇也十分精確。研討“一帶一路”的工業化進程十分重要。也就是說,將“一帶一路”與“工業化進程”兩個關鍵詞放在一同研討意義嚴重。
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討所所長李平指出,工業化進程本質是現代化進程。在現代化進程中,產業構造的不時轉化,經過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轉化,推進了經濟開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度工業化進程的研討,抓住了“一帶一路”的基本和中心。他對藍皮書的發布給予高度評價:“這是截至目前,研討‘一帶一路’最優秀的、理論功底最扎實的、最適用的報告?!?/span>
中國工業化進程遠未完畢
“‘十二五’期間,中國工業化程度有了本質性進步,從工業化中期步入了工業化后期。這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秉S群慧指出,“關于步入工業化后期的中國而言,其工業化進程還遠未完畢,工業的重要位置并未改動?!?/span>
2014年中國的工業化綜合指數為83.69,位于工業化后期的中段,“十二五”(2010~2014年)時期中國的工業化工業化年均增長速度為4.4,“十二五”時期中國工業化程度有了本質性的進步,從工業化中期步入了工業化后期。
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要在2020年根本完成工業化,即便思索到步入工業化后期,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速將從高速轉向中高速,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工業化程度綜合指數也將到達100,從而到達根本完成工業化的目的。
但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呈現區域開展不均衡的特征,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天津等東部地域大多曾經步入后工業化時期,而大局部中西部地域還處于工業化中期。“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區域諧和開展任務還非常艱巨。
“更需指出的是,步入工業化后期,完成工業化并不意味著工業化時期的終結,當今整個世界仍處于工業化時期,關于步入工業化后期的中國而言,其工業化進程還遠未完畢,工業的重要位置并未改動?!?nbsp;
黃群慧強調,我們必需認識到,工業自身所包含的消費才能和學問積聚卻是關系一國經濟長期開展績效的關鍵。工業特別是制造業不只是技術創新的主要來源,而且還是技術創新的運用者和傳播者。國際金融危機后,歐美等工業化國度認識到“制造業空心化”所帶來的宏大問題,紛繁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和各類制造業復興方案,包括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國度戰略方案》、德國工業4.0方案、法國新工業法國34項方案等等,掀起了第三次工業反動的熱潮。
黃群慧說,我國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對推進我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深化我國工業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工業化的“外溢”效應凸顯
黃群慧指出,到2020年中國將根本完成工業化,這將使世界的工業化進程發作逾越式的開展。中國工業化對世界工業化進程的奉獻還不只如此。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無論是國際經濟環境,還是國內經濟條件,都發作了宏大變化。國際經濟不肯定性加強,國內經濟開展的構造性矛盾凸顯。我國正步入增速減緩、構造趨優、動力轉換的經濟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推出以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為目的的“一帶一路”戰略。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度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戰略設想?!耙粠б宦贰敝荚诮栌霉糯敖z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戰爭開展的旗幟,主動地開展與沿線國度的經濟協作同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交融、文化容納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義務共同體。
如今初步看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度至少觸及到觸及包括東南亞、中亞、中東歐等地域的65個國度(中國包括在內),其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開展潛力的經濟協作帶。
“一帶一路”發端于中國,貫穿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局部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掩蓋約44億人口,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圓,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球的63%和 29%。
黃群慧通知記者,從工業化視角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出,標明一個戰爭崛起的大國的工業化進程正在產生更大的“外溢”效應,中國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經過政策溝通、設備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意相通的“互通互聯”,完成工業產能協作以及其它各個方面的更廣、更深層面的區域經濟協作,從而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產業晉級、經濟開展和工業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這對世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意義宏大。
沿線國度呈“倒梯形”構造特征
黃群慧指出,藍皮書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度工業化程度的評價結果,對這些國度在工業化進程中所呈現的根本特征停止了總結。
評價結果顯現,工業化程度最低的是位于南亞的尼泊爾,工業化綜合指數為0,且各項指標評價均為最低。其中,人均GDP為1345美圓,僅僅比位于倒數第一的阿富汗多200美圓;第一產業占比34.3%,居65個國度的首位;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消費部門增加值比重為12.8%,居倒數第六位;人口城鎮化率為18.2%,處于65個國度的末位;第一產業就業占比66.5%,居65個國度的首位。
工業化程度最高的是東南亞的新加坡和中東的以色列,工業化綜合指數均為100。新加坡人均GDP為58523美圓,居65個國度的第二位,僅次于卡塔爾,以色列人均GDP為27860美圓,居第八位;新加坡第一產業占比僅為0.03%,是65個國度中一產占比最小的國度,以色列一產占比1.4%;新加坡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消費部門增加值比重為74.6%,居首位,以色列該比重為63%;新加坡人口城鎮化率為100%,以色列人口城鎮化率為92.1%,居第三位;兩個國度第一產業就業占比均在1%左右,為65個國度中最低的。其他國度的工業化程度則散布在各個不同的階段,除了處于后工業化階段的兩個國度之外,工業化綜合指數最高的幾個國度中有1個位于東南亞,9個位于中東歐,2個位于西亞、中東,依照指數大小依次為黎巴嫩、斯洛伐克、波蘭、馬來西亞、土耳其、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白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匈牙利及捷克。而除了處于前工業化階段的尼泊爾之外,工業化程度最低的幾個國度分別為位于中亞的塔吉克斯坦,位于東南亞的緬甸、柬埔寨、東帝汶以及位于南亞的阿富汗。
藍皮書指出,總體來看,“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度之間工業化程度差距較大,涵蓋了工業化進程的各個階段。其中,處于前工業化時期的國度只要1個,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的國度有14個,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國度有16個,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的國度有32個,而處于后工業化時期的國度只要2個。能夠看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且大多數國度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大致呈現“倒梯形”的構造特征。這充沛闡明了“一帶一路”戰略“涵蓋面寬”和“容納性強”的重要特征。與中國處于同一工業化階段的國度有俄羅斯,中東歐的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及羅馬尼亞,西亞、中東的巴林和約旦。
有14個國度的工業化程度高于中國,有44個國度的工業化程度低于中國,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度中工業化程度處于上游的位置。
若從各大板塊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度工業化程度的特征,能夠發現中亞五國散布在工業化初期和工業化后期兩頭。東南亞和南亞的國度大局部處于工業化初期。而中東歐和西亞、中東的國度大局部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只要一個國度位于工業化初期階段。
出口貿易和產能協作潛力宏大
藍皮書指出,2014年,中國出口的前五大類商品分別是機電產品(資本密集型),紡織品及原料(勞動密集型),賤金屬及制品(資本密集型),家具、玩具、雜項制品(勞動密集型),化工產品(資本密集型),其中機電產品的出口占總出口的近一半。
從出口商品構造來看,高科技類產品的比重相對較高;從出口商品的地域散布來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是中國主要的出口對象,這闡明中國的對外商品貿易依然以興旺國度為主。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度出口的機電產品僅占機電產品總出口的21.75%,紡織品及原料向64個國度出口的數量占紡織品及原料總出口的33.9%,其中越南進入前六位。在賤金屬及制品的出口中,越南和馬來西亞分別是排中國第三位和第五位的出口對象。在化工產品的出口中,印度和印尼分別為排第二位和第六位的出口對象。在塑料、橡膠的出口中,俄羅斯和印度分別排第四位和第五位。能夠看出,中國對“一帶一路”64個沿線國度的出口,只是觸及相鄰或相近的周邊國度。
機電產品(資本密集型),礦產品(資源密集型),化工產品(資本密集型),運輸設備(資本密集型),光學、鐘表、醫療設備(資本密集型)是中國進口的前五大商品。經過與出口前五大商品比照,能夠發現,中國的對外貿易目前處于以勞動、技術換資源、技術的階段。從進口商品構造來看,原料類產品和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是中國主要的進口商品類型。中國從“一帶一路”64個沿線國度進口的機電產品僅占機電產品總進口的16.15%,進口的運輸設備僅占4.64%,光學、鐘表、醫療設備僅占5.97%。而從這些國度進口的礦產品則占了礦產品總進口的50.43%,其中沙特阿拉伯、俄羅斯、伊朗分別排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六位。能夠看出,中國對“一帶一路”64個沿線國度的進口,目前以初級產品為主。
黃群慧說,中國對6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度出口范圍的局限性、進口商品的特定性,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參與“一帶一路”產能協作的潛力宏大:進一步開辟國際市場,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讓可以充沛展現中國發明實力的優勢產業“走進來”。而目前產能過剩是中國第二產業面臨的主要開展瓶頸,鋼鐵、水泥、電力、煤炭等傳統重工業,紡織、造紙、制革等局部輕工業,以及多晶硅、風電設備、船舶等一些新興產業都未能幸免,這些產業涵蓋勞動、資本、技術密集等各品種型?!耙粠б宦贰毖鼐€國度中大局部國度的工業化程度低于中國,面臨著工業化開展的宏大任務,因而,除了優勢產業的轉移外,讓中國趨于過剩而其他國度卻急缺的質優價廉產品“走進來”成為中國參與“一帶一路”產能協作的又一嚴重目的,完成協作雙方供需互補、各施所長、各盡所能的良好狀態。
打造歐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
黃群慧指出,雁陣形式的中心是產業轉移,目的是整體消費網絡的構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度處于不同的工業化階段,有著不同的經濟開展程度,并構成了不同的優勢產業類型。而這些產業也構成了三種不同的梯度,即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值產業(工業化后期國度)、資本密集型產業(工業化中期國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工業化初期國度)。
隨著中國低價勞動力時期的終結,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品、玩具等)有望向以東南亞局部國度為代表的工業化初期國度轉移,資源密集型產業(如能源產品、化工產品、金屬制品)能夠向以中東歐局部國度為代表的油氣豐裕國度及以中亞局部國度為代表的礦產資源豐裕國度轉移,而中國能夠擴展對這些國度資本、技術及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局部技術密集和高附加值產業(如機電產品、局部配備制造產品)則有望向以中東歐局部國度為代表的工業化后期國度轉移,完成技術的互通有無。
如此一來,第一產業梯度國度的產業晉級會帶動第二產業梯度國度的相應晉級,第二產業梯度國度的產業晉級也勢必會帶動第三產業梯度國度的相應晉級,進而完成“一帶一路”國度產業鏈的有效轉移和分工明白的消費網絡的構建,構成“新雁陣”分工和協作形式。
而之所以稱為“新雁陣”,是由于從日本的“雁陣解體”中能夠看到:一個由封鎖的、只以產業構造自我完善為最終目的的雁首所牽頭的雁陣形式是難以為繼的?!靶卵汴嚒毙问降臉淞⑿枨笾袊渑姘l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經濟的互補性,樹立雙贏、合理的國際分工體系,打造歐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而這也正是“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宗旨。
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討所所長黃群慧在1月21日召開的報揭發布暨研討會上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度處于不同的工業化階段,具有不同的經濟開展程度,并構成了不同的優勢產業類型。而這些產業也構成了三種不同的梯度,即技術密集型與高附加值產業(工業化后期國度)、資本密集型產業(工業化中期國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工業化初期國度)。
藍皮書在已有相關研討根底上,詳細到國別,細化到產業,并上升至戰略,應用工業化綜合評價體系,測度“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的工業化進程。研討結果標明,“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度之間工業化程度差距較大,涵蓋了工業化進程的各個階段??傮w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且大多數國度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大致呈現“倒梯形”的構造特征。
藍皮書應用對外商品構造數據和地域構造數據對不同工業化階段代表性國度的工業產出產品的類型、產能協作過程中的供應和需求、中國與這些國度產業對接潛力停止剖析,系統研討中國與其他沿線國度的協作根底和協作格局,結果發現不同工業化階段的國度在產能協作進程中能夠尋覓到不同的角色定位,共同培育以“互補協作”為主導的產能協作“新雁陣”形式。
國務院開展研討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表示,藍皮書選擇“一帶一路”來研討各個國度工業開展與協作是一個十分好的視角。“一帶一路”沿線國度開展階段的差別性十分大。65個國度中涵蓋了從低收入國度到高收入國度。“工業化進程”這一關鍵詞的選擇也十分精確。研討“一帶一路”的工業化進程十分重要。也就是說,將“一帶一路”與“工業化進程”兩個關鍵詞放在一同研討意義嚴重。
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討所所長李平指出,工業化進程本質是現代化進程。在現代化進程中,產業構造的不時轉化,經過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轉化,推進了經濟開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度工業化進程的研討,抓住了“一帶一路”的基本和中心。他對藍皮書的發布給予高度評價:“這是截至目前,研討‘一帶一路’最優秀的、理論功底最扎實的、最適用的報告?!?/span>
中國工業化進程遠未完畢
“‘十二五’期間,中國工業化程度有了本質性進步,從工業化中期步入了工業化后期。這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秉S群慧指出,“關于步入工業化后期的中國而言,其工業化進程還遠未完畢,工業的重要位置并未改動?!?/span>
2014年中國的工業化綜合指數為83.69,位于工業化后期的中段,“十二五”(2010~2014年)時期中國的工業化工業化年均增長速度為4.4,“十二五”時期中國工業化程度有了本質性的進步,從工業化中期步入了工業化后期。
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要在2020年根本完成工業化,即便思索到步入工業化后期,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速將從高速轉向中高速,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工業化程度綜合指數也將到達100,從而到達根本完成工業化的目的。
但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呈現區域開展不均衡的特征,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天津等東部地域大多曾經步入后工業化時期,而大局部中西部地域還處于工業化中期。“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區域諧和開展任務還非常艱巨。
“更需指出的是,步入工業化后期,完成工業化并不意味著工業化時期的終結,當今整個世界仍處于工業化時期,關于步入工業化后期的中國而言,其工業化進程還遠未完畢,工業的重要位置并未改動?!?nbsp;
黃群慧強調,我們必需認識到,工業自身所包含的消費才能和學問積聚卻是關系一國經濟長期開展績效的關鍵。工業特別是制造業不只是技術創新的主要來源,而且還是技術創新的運用者和傳播者。國際金融危機后,歐美等工業化國度認識到“制造業空心化”所帶來的宏大問題,紛繁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和各類制造業復興方案,包括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國度戰略方案》、德國工業4.0方案、法國新工業法國34項方案等等,掀起了第三次工業反動的熱潮。
黃群慧說,我國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對推進我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深化我國工業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工業化的“外溢”效應凸顯
黃群慧指出,到2020年中國將根本完成工業化,這將使世界的工業化進程發作逾越式的開展。中國工業化對世界工業化進程的奉獻還不只如此。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無論是國際經濟環境,還是國內經濟條件,都發作了宏大變化。國際經濟不肯定性加強,國內經濟開展的構造性矛盾凸顯。我國正步入增速減緩、構造趨優、動力轉換的經濟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推出以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為目的的“一帶一路”戰略。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度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戰略設想?!耙粠б宦贰敝荚诮栌霉糯敖z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戰爭開展的旗幟,主動地開展與沿線國度的經濟協作同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交融、文化容納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義務共同體。
如今初步看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度至少觸及到觸及包括東南亞、中亞、中東歐等地域的65個國度(中國包括在內),其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開展潛力的經濟協作帶。
“一帶一路”發端于中國,貫穿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局部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掩蓋約44億人口,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圓,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球的63%和 29%。
黃群慧通知記者,從工業化視角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出,標明一個戰爭崛起的大國的工業化進程正在產生更大的“外溢”效應,中國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經過政策溝通、設備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意相通的“互通互聯”,完成工業產能協作以及其它各個方面的更廣、更深層面的區域經濟協作,從而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產業晉級、經濟開展和工業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這對世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意義宏大。
沿線國度呈“倒梯形”構造特征
黃群慧指出,藍皮書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度工業化程度的評價結果,對這些國度在工業化進程中所呈現的根本特征停止了總結。
評價結果顯現,工業化程度最低的是位于南亞的尼泊爾,工業化綜合指數為0,且各項指標評價均為最低。其中,人均GDP為1345美圓,僅僅比位于倒數第一的阿富汗多200美圓;第一產業占比34.3%,居65個國度的首位;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消費部門增加值比重為12.8%,居倒數第六位;人口城鎮化率為18.2%,處于65個國度的末位;第一產業就業占比66.5%,居65個國度的首位。
工業化程度最高的是東南亞的新加坡和中東的以色列,工業化綜合指數均為100。新加坡人均GDP為58523美圓,居65個國度的第二位,僅次于卡塔爾,以色列人均GDP為27860美圓,居第八位;新加坡第一產業占比僅為0.03%,是65個國度中一產占比最小的國度,以色列一產占比1.4%;新加坡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消費部門增加值比重為74.6%,居首位,以色列該比重為63%;新加坡人口城鎮化率為100%,以色列人口城鎮化率為92.1%,居第三位;兩個國度第一產業就業占比均在1%左右,為65個國度中最低的。其他國度的工業化程度則散布在各個不同的階段,除了處于后工業化階段的兩個國度之外,工業化綜合指數最高的幾個國度中有1個位于東南亞,9個位于中東歐,2個位于西亞、中東,依照指數大小依次為黎巴嫩、斯洛伐克、波蘭、馬來西亞、土耳其、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白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匈牙利及捷克。而除了處于前工業化階段的尼泊爾之外,工業化程度最低的幾個國度分別為位于中亞的塔吉克斯坦,位于東南亞的緬甸、柬埔寨、東帝汶以及位于南亞的阿富汗。
藍皮書指出,總體來看,“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度之間工業化程度差距較大,涵蓋了工業化進程的各個階段。其中,處于前工業化時期的國度只要1個,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的國度有14個,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國度有16個,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的國度有32個,而處于后工業化時期的國度只要2個。能夠看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且大多數國度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大致呈現“倒梯形”的構造特征。這充沛闡明了“一帶一路”戰略“涵蓋面寬”和“容納性強”的重要特征。與中國處于同一工業化階段的國度有俄羅斯,中東歐的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及羅馬尼亞,西亞、中東的巴林和約旦。
有14個國度的工業化程度高于中國,有44個國度的工業化程度低于中國,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度中工業化程度處于上游的位置。
若從各大板塊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度工業化程度的特征,能夠發現中亞五國散布在工業化初期和工業化后期兩頭。東南亞和南亞的國度大局部處于工業化初期。而中東歐和西亞、中東的國度大局部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只要一個國度位于工業化初期階段。
出口貿易和產能協作潛力宏大
藍皮書指出,2014年,中國出口的前五大類商品分別是機電產品(資本密集型),紡織品及原料(勞動密集型),賤金屬及制品(資本密集型),家具、玩具、雜項制品(勞動密集型),化工產品(資本密集型),其中機電產品的出口占總出口的近一半。
從出口商品構造來看,高科技類產品的比重相對較高;從出口商品的地域散布來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是中國主要的出口對象,這闡明中國的對外商品貿易依然以興旺國度為主。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度出口的機電產品僅占機電產品總出口的21.75%,紡織品及原料向64個國度出口的數量占紡織品及原料總出口的33.9%,其中越南進入前六位。在賤金屬及制品的出口中,越南和馬來西亞分別是排中國第三位和第五位的出口對象。在化工產品的出口中,印度和印尼分別為排第二位和第六位的出口對象。在塑料、橡膠的出口中,俄羅斯和印度分別排第四位和第五位。能夠看出,中國對“一帶一路”64個沿線國度的出口,只是觸及相鄰或相近的周邊國度。
機電產品(資本密集型),礦產品(資源密集型),化工產品(資本密集型),運輸設備(資本密集型),光學、鐘表、醫療設備(資本密集型)是中國進口的前五大商品。經過與出口前五大商品比照,能夠發現,中國的對外貿易目前處于以勞動、技術換資源、技術的階段。從進口商品構造來看,原料類產品和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是中國主要的進口商品類型。中國從“一帶一路”64個沿線國度進口的機電產品僅占機電產品總進口的16.15%,進口的運輸設備僅占4.64%,光學、鐘表、醫療設備僅占5.97%。而從這些國度進口的礦產品則占了礦產品總進口的50.43%,其中沙特阿拉伯、俄羅斯、伊朗分別排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六位。能夠看出,中國對“一帶一路”64個沿線國度的進口,目前以初級產品為主。
黃群慧說,中國對6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度出口范圍的局限性、進口商品的特定性,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參與“一帶一路”產能協作的潛力宏大:進一步開辟國際市場,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讓可以充沛展現中國發明實力的優勢產業“走進來”。而目前產能過剩是中國第二產業面臨的主要開展瓶頸,鋼鐵、水泥、電力、煤炭等傳統重工業,紡織、造紙、制革等局部輕工業,以及多晶硅、風電設備、船舶等一些新興產業都未能幸免,這些產業涵蓋勞動、資本、技術密集等各品種型?!耙粠б宦贰毖鼐€國度中大局部國度的工業化程度低于中國,面臨著工業化開展的宏大任務,因而,除了優勢產業的轉移外,讓中國趨于過剩而其他國度卻急缺的質優價廉產品“走進來”成為中國參與“一帶一路”產能協作的又一嚴重目的,完成協作雙方供需互補、各施所長、各盡所能的良好狀態。
打造歐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
黃群慧指出,雁陣形式的中心是產業轉移,目的是整體消費網絡的構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度處于不同的工業化階段,有著不同的經濟開展程度,并構成了不同的優勢產業類型。而這些產業也構成了三種不同的梯度,即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值產業(工業化后期國度)、資本密集型產業(工業化中期國度)、勞動密集型產業(工業化初期國度)。
隨著中國低價勞動力時期的終結,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品、玩具等)有望向以東南亞局部國度為代表的工業化初期國度轉移,資源密集型產業(如能源產品、化工產品、金屬制品)能夠向以中東歐局部國度為代表的油氣豐裕國度及以中亞局部國度為代表的礦產資源豐裕國度轉移,而中國能夠擴展對這些國度資本、技術及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局部技術密集和高附加值產業(如機電產品、局部配備制造產品)則有望向以中東歐局部國度為代表的工業化后期國度轉移,完成技術的互通有無。
如此一來,第一產業梯度國度的產業晉級會帶動第二產業梯度國度的相應晉級,第二產業梯度國度的產業晉級也勢必會帶動第三產業梯度國度的相應晉級,進而完成“一帶一路”國度產業鏈的有效轉移和分工明白的消費網絡的構建,構成“新雁陣”分工和協作形式。
而之所以稱為“新雁陣”,是由于從日本的“雁陣解體”中能夠看到:一個由封鎖的、只以產業構造自我完善為最終目的的雁首所牽頭的雁陣形式是難以為繼的?!靶卵汴嚒毙问降臉淞⑿枨笾袊渑姘l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度經濟的互補性,樹立雙贏、合理的國際分工體系,打造歐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而這也正是“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宗旨。
- 上一篇:石膏粉為何能在建筑施工行業中當主角 2016/6/8
- 下一篇:中國建筑裝飾職業標準化建造提檔加速 2016/5/31